咨询热线:400-066-2698
咨询热线:400-066-2698
来源:米乐m6网页 发布时间:2024-08-11 16:11:57
民营企业涉足军工、国防、航天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足以上领域并能取得成功,那就更不简单,如果还能在这些专业领域做到世界领先,其实即便用“惊叹不已”来形容也不过分。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忠,就是用数十年的时间做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事情。
东菱振动的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即不依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的产品或设备,而是根据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的产品或设备。作为这样一个生产非标准产品企业的掌门人,执著、敬业、有激情、有思想的王孝忠,却是一位标杆企业家。
实际上,用惊叹不已、标杆企业家来形容王孝忠的成功还不准确。这是因为,王孝忠开辟了中国振动行业的新纪元,改写了国际振动行业格局,打破了以美国“菱”、英国“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
振动试验台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军大量武器和军用器材运达前线时常常没办法使用,经研究才知道,这些器材在生产时没有考虑到运输时的振动损坏等因素,振动试验因此首先进入军方。因此,振动台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管制清单,再到后来的“瓦森纳安排”,西方国家一直将它纳入对我国的禁运军品物资名单之中。上世纪80年代之前,1吨推力以上的电动振动台就对我国实行禁运。苏联解体后,禁运虽有所放宽,但5吨推力以上的大型电动振动台仍然对我国实行禁运。
王孝忠很熟悉振动行业,下海创业之前,他在苏州试验仪器厂工作了20多年,这家国企是当时国内能生产振动台的两家企业之一。1995年,想干点大事的王孝忠下海创业。创业伊始,王孝忠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极高的目标——他将世界上最尖端的振动试验台制造商英国、美国的菱公司作为参照系,立志成为东方的“菱”公司,并将公司的名称确定为“东菱”。
但谈何容易!1995年东菱刚刚成立时,只有8个人以及8万元的家底。缺人少钱,更缺设备,产品毛坯只能抱着去朋友的公司烘干;没有厂房,只能“蜗居”在80平方米、玻璃钢搭建起的简陋工棚里。受条件的限制,王孝忠的团队从开发3吨以下电动振动台等中低端产品开始,逐步以服务打开市场,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1年,东菱振动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引进了一批国内顶级技术专家,组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由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行业、材料工程、力学、可靠性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技术等方面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
5吨、6吨、7吨风冷式振动台,10吨、16吨、18吨水冷式振动台……东菱振动一步一个脚印地缩短着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2006年,具有标志意义的35吨推力电动振动台研发成功。它标志着东菱振动在全球振动行业中处于领头羊,彻底打破了之前数十年来国外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封锁和禁运,改变了国际振动领域的格局。2012年9月,世界上最大推力的50吨级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在东菱振动诞生。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等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出具的鉴定意见书上,这样描述35吨电动振动台的成就:该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具有多项国家专利,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可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地球物探等国家重点工程,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3年6月26日,太湖之滨,在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内,人们正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当“神舟十号”顺利返回的消息传来,会议室沸腾了,大家既激动、更自豪。因为“神舟十号”完美飞天的背后,凝聚着东菱振动所有的员工的一份智慧和心血。
众所周知,运载火箭等航天器在发射和动力飞行期间,一定要承受由于起飞、级间(整流罩)分离、二次点火、关机和航天器入轨等各项程序引起的振动、噪声、冲击和加速度等动力学载荷,这往往会对航天器上的组件造成结构性损坏。因此,航天器是否拥有抗冲击、抗碰撞、抗爆炸的“铮铮铁骨”,都一定要通过振动台对其进行可行性试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天宫一号”“风云卫星”,都是在东菱振动完成的“体检”。
这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领域,目前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但王孝忠的非公有制企业硬是在其中走出了一条路来。对此,王孝忠表示,中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正是完全要靠市场。“我们从无到有,一直在成长,今年的增长率也在30%以上,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如果走错了,立即就会被市场淘汰掉,没有人会为我们的选择买单。”
王孝忠介绍说,任何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有其特定规律,市场是第一推动力,而公司的任务是主动对接市场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市场安排。他说,现阶段,我国产业体系正在从轻工业主导向轻重工业并重发展转变,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备,对力学环境试验的要求就越来越高。
“比如探月工程中涉及到的一些航天器和装备,在研制的各个阶段就一定要进行力学环境考核,从零部件个体开始检验,总装后还要接着来进行力学环境试验,反反复复要校验几十次,最后整体还要被送往国家环境试验室。正是因为公司的工作做在前面,走在了行业发展前面,客户要用时,自然就想到了东菱公司。”
抓住了市场,走在了前面,是王孝忠反复提到的成功重要的条件。实际上,50吨级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诞生,也和这一点息息相关。
“曾经的35吨是世界首创,现在是否有必要或者有可能朝更大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挑战。”王孝忠凭着多年的经验认识到,50吨推力振动试验系统将来市场潜力巨大,便拍板决定在2011年自筹资金、自主研发世界首台50吨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对于50吨能否绝对拿下,当时都是未知的,中间的坎坷也存在,但是东菱决定挑战极限。”老天是眷顾先行者的,50吨推力振动试验系统的研制过程没再次出现过多悬念,顺利地呱呱落地。
用王孝忠自己的话来说,振动行业是个冷门,资源相对贫乏,人才不可多得。“东菱振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是为每一颗优良种子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这也是东菱振动的核心竞争力。”王孝忠说。
创业以来,王孝忠布局的一直是产业整合的大棋——一手抓内部人才储备,一手抓外部资源整合。随企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王孝忠发现,产业整合还需要更有力的内部支撑,这个支撑点,就是东菱独特的科研创新文化。
正因为对创新的重视,王孝忠直到现在经常还会参与公司新品研发。“主要是在方向上把关,在顶层设计上拿大主意。”王孝忠说,最重要的还是发挥员工自觉的创造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新主体。
此前,曾有朋友送给王孝忠一本关于松下幸之助的书。王孝忠只是随手翻了翻。他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深刻地意识到,松下的精细管理,并不适合东菱公司发展的基本规律。
王孝忠说,管理是形式,是手段,目的是进步。管理分量重,创新内容轻,就是歧途。创新本身就充满破坏力!作为一家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非公有制企业,现在最缺的不是严格管理,而是员工的活力、创造力不能落后于公司、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实际。这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过于强调规范,就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会形成不协调,阻碍发展。
王孝忠的这种理念,对东菱的创新人才成长大有裨益。如今,东菱振动300人的公司员工中有100人搞研发,真正的完成了公司参与科研、科研融入企业的氛围。
“我们现在基本上每年都有10多个新品诞生,每年能申请30-40项国家专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平均岁数才30来岁。我们有信心振动中国、震惊世界。”王孝忠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