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扭力仪 > 振动仪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 文轨车书 交通天下

来源:米乐m6网页    发布时间:2024-08-09 13:46:44


  再见西南交大“掌门人”陈春阳,是在他参加北京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访谈非常愉快,陈春阳执著、坚毅的性格也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896年,西南交通大学创办于山海关,时称“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曾先后定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由于其鲜明的铁路特色,并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专家,时任国文教员的吴稚晖先生在为学校撰写的校歌中有“灌输文化尚交通”“文轨车书郅大同”的词句,“文轨车书、交通天下”也成为西南交大人的理想追求。

  1983年从西南交大毕业的陈春阳一直围绕着“路”在奋斗。离开母校24年后又重新再回到母校担当“掌门人”的重任,对陈春阳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科学新闻》:据了解,五所交大同根同源。西南交大18次更名、18次搬迁,其最宝贵的精神传统是什么?与其他四所交通大学相比,西南交大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陈春阳:1896年,西南交通大学创办于山海关,时称“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曾先后定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115年来,历经了5万里的艰难跋涉,18次颠沛流离,18次更名,2次特大地震而愈挫弥坚。“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是激励世代交大人竭力奋进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传统。

  这个精神传统有其特殊的来历。1916年,学校前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在民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上,以总评分94分的高分名列榜首。时任教育总长、近代教育家范源濂先生亲自书“竢实扬华”匾额一方奖励学校,寄寓学校“培养人才、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传承,也是学校变迁的真实写照,更是学校发展所需要之精神。

  西南交大是为铁路而诞生,并因铁路而发展。115年来,虽历经分合辗转,仍不改初衷,肩负“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从始至终保持着鲜明的交通特色。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交通工程无不饱含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

  2000年,学校虽从铁道部划转教育部,但从学科布局、科研重点方向、人才教育培训等诸多方面仍然呈现出显著的交通特色。如:学校“大交通”学科的比例达60%以上,“大交通”学科排名稳居全国第一;2008年,“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准建设,标志着学校进入了国家“特色985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科学新闻》:“十一五”期间,西南交大把主要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主战场,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快速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果?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非常需要基础创新,在这方面西南交大有何优势?已经或者能做出哪些贡献?

  陈春阳:西南交大秉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肩负科技报国、产业兴国的历史责任,以“文轨车书郅大同”的理想追求,执著于交通领域,特别是轨道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现代服务业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慢慢的变成了国家轨道交通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仅2009年到2011年,学校就荣获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经费已达7亿元。

  学校正在积极筹建西部地区高校唯一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创新。它将成为国家轨道交通基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这样一个高端的、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就在西南交大。

  未来的西南交大将形成“以学科支撑平台,以平台汇聚人才、以人才创造成果,以成果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效应,成为高速铁路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和高速列车技术装备领域的领跑者,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新闻》:进入“十二五”,作为校长,你给正处于发展期的西南交大定了怎么样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陈春阳:之本,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西南交通大学面临着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战略部署,面临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全方面实施,也面临着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高潮的行业发展机遇,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带逐步崛起、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区域发展形势。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们深入全面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强校、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成果强校和国际化战略,强化交通学科特色,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我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的策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目前规划修订和完善工作已完成,正在全面启动实施。

  《规划》在统筹学校全局发展任务的基础上,重点确定了“八个明显提升”的发展路径。包括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的显著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学科特色与优势的显著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的显著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教职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显著提升、管理上的水准的显著提升、党的建设能力的显著提升。

  今年是我校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完成 “十二五”期间总体目标任务至关重要。为打好首场攻坚战,脚踏实地地落实好、启动好《发展规划》,我校确定了“一、二、三、五”的年度中心工作思路,即:启动实施一个规划(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两支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深入推动三个平台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实施五个工程(“211”工程和特色“985”工程、“216”质量工程、“515”工程、“565”科技行动计划、民生工程),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快交通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

  《科学新闻》:西南交大与国际铁路联盟签署合作协议,这是否意味着学校在铁路领域已步入国际化阶段?西南交大长期以来对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视,对于学校的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陈春阳:毫无疑问,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目前,我校共与世界上38个国家(地区)的12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互动和师生互派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今年3月,我校还与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

  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学校与国际铁路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我校和国际铁路联盟将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在铁路技术培养和训练、技术探讨研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致力于铁路研究的国际化。

  《科学新闻》:大学的使命之一是服务社会。西南交大是如何服务四川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又是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从中西南交大有什么获益?

  陈春阳:学校充分的发挥学科优势,加大服务西部和四川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长期以来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众多领域,以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平台共建、人才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与四川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四川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学校坚持立足铁路、对全国,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适应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铁路网中长期建设规划,围绕重点项目,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等一大批我国铁路骨干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学校不断加大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力度,与常州市政府、四川省人民医院、希望集团等政府及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纵贯南北的唐山、北京、常州、深圳四大地方性研究院。这四个研究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平台已拓展至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 地区。

  《科学新闻》:西南交大以轨道交通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多年来,西南交大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有何独到的理念与定位?如何使学生能适应国家、社会、行业的需求?身处西部,西南交大在吸收优秀生源方面有何高招?

  陈春阳:在践行办学理念的过程中,我校坚持以“格物致知”为起点,以竢实扬华、交通天下为理想,以“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为育人准则,以“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为育人宗旨,走中西融汇、追求卓越的治学道路,力求在人才教育培训上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动,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慢慢的变成了当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顺应时代要求,一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以“216质量工程”(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质量保证”两大体系,搭建一个“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全方面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六项工程)。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行精英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依托 “大交通”学科群优势,成立了“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两个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品牌学院,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高层次、拔尖型卓越工程师。

  近几年我校的毕业生有近半数左右在铁路行业内就业。由于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我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0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还有5个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项目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去年,学校在成功建立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与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借助承办第五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的契机,搭建了联合海峡两岸高校的优质创业平台“交大杯”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竞赛,将我校以课程培训、实践教学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直接推向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创业实战阶段。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22年保持在95%以上,高就业率就已经能够充分的说明西南交大培养的学生是完全能适应国家、行业和社会需求的。

  《科学新闻》:自本科毕业离开西南交大二十几年后又回到母校任校长,你对西南交大有着怎样的情感?在你看来,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一些素质?

  陈春阳:说起来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我1983年从西南交大毕业,那时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后来分配到湖南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工作,算是如愿以偿了。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工作17年后,2000年我又被调到铁道部科技司任职。

  现在回头去看走过的路,印记清晰:一方面,我毕业后的经历都是以“路”为主,不管在哪个单位,都是围绕着“路”。而西南交大是我们铁路系统上最早的、最知名的高校,作为它的一名学生,我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并且有着很强的荣誉感,也深深地爱着它。

  另一方面,回到学校当校长,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我是一个喜欢创新和有新意的工作的人,因为个人从来就没当过老师,所以能不能担此重任,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压力。而我本身很喜欢这种挑战。同时,离开学校的时间里,我从来就没离开铁路系统,并一直与学校保持联系,对西南交大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了解。所以离开母校24年之后,转了一圈我又重新再回到了它的怀抱。

  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次,应具备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既要懂教学和科研,又要懂学科建设,除了对人、财、物和各种资源进行效益最大化配置之外,还要对除了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科门类知道和掌握,包括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应纳入校长管理的视野范围。此外,校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教育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创建,这其实就是国内外大学普遍的共识。校长要负责资金、项目和平台的搭建,使学校建设满足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与社会接轨,从而使大学保持活力。当然,和学生保持交流也是大学校长的责任和义务。我个人很愿意和学生沟通,那会让我心情舒畅。同时,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很新鲜的知识。可惜,能抽出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很有限。我记得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当我说到“对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才能见到我的学生表示歉意”时,赢得了在场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最后,淡薄名利、不计得失也是校长应有的胸怀。作为一名“职业校长”,履行好职责,赢得师生员工的口碑是最重要的,至于褒奖和荣誉应该将机会让给那些学校建设的直接贡献者。这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

  《科学新闻》:你谈到在研究所工作时的情况很开心,那么大学校长是你的终极目标吗?

  陈春阳: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得太多。在任校长期间,我的首要目标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做好,目前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当然,我认为一个人不合适在一个岗位上太久,这会使组织和个人都丧失创新精神。目前国外大学校长的任职时间最佳为七到八年。

  《科学新闻》:你刚到大学里任职的时候,一定有很大的压力,你是如何减压的呢?

  陈春阳:我是个比较爱动的人,很喜欢打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曾经在学校担任过羽毛球协会的荣誉主席。当然,除了锻炼,和朋友交流也是减压的有效方式。

  《科学新闻》:作为交通大学的校长,你怎么样看待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

  陈春阳:对于搞铁路的人来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这里除了工程上急于求成和技术方面的不完善外,也暴露了我国铁路在管理、人才培训层面的问题。仅仅重视工程建设是不够的,技术基础的研究、管理的提升、人才的培训都需要“补课”。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应该要对我国铁路有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事故过后,我国高铁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不少人说中国高铁不行,或者说中国不应该发展高铁。我觉得针对这些观点,我们该理性地来看待。中国究竟要不要高铁、要多少高铁、中国高铁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这都要求我们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目前我国运输需求和运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正真获得有效的解决,不论是货运还是客运。不新建铁路,货物无法从偏远地区运送出来,这就直接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运也是一样,需求量得不到满足,春运问题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客观公正地讲,我国铁路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十二五”规划中对于高铁发展的规划目标是非常正确的。

  高铁研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铁技术探讨研究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兴起。从早期借鉴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到引进消化,再到开始自主研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从来就没停止过。目前我国高铁一直以世界最快运营速度,最长运营里程运行,证明了我国高铁总体技术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当然我国高铁技术还面临着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础研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是未来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还有,人才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建立完整培训体系,对包括司机在内的高铁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作为一名交通大学的校长,目前的一些好消息让我很欣慰:铁道部正着力加强安全基础工作,狠抓工程质量建设,逐步加强技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同时,铁道部对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从人才培养到科学技术创新也是全力支持。这些都让我们对中国高铁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 振动试验机选择及试验可否判断的要素

  • 西南交大高铁研发:五角钱与两万亿元的故事